学院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院新闻 > 正文

共绘法治新篇:法学院学生代表参加北京法学强校联盟“青创赋能”学生工作论坛

来源: 发布时间: 2025-05-13 点击量:
分享:

2025 年 5 月 10 日,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法学院举办新时代共青团“青创赋能路径探索”学生工作论坛。本次论坛汇聚了来自北京多所高校法学院的学生代表,共同探讨青年创新能力培养的有效路径,为法学领域发展注入新活力,我校学生代表谷宇丰、付秦粼应邀出席。

启幕:共话青创赋能,擘画法治未来

论坛伊始,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法学院学生会主席致开幕辞,代表学院对与会代表表示热烈欢迎与感谢,并介绍了对外经贸法学院团学联的组织架构与优秀成果,强调了本次论坛以“青创赋能”为主题的重要意义,期待通过此次交流,与各兄弟院校携手共进,为中国式现代化培养更多优秀法学人才。

各校实践:基层治理与学科融合的法学探索

随后,各校代表围绕法学教育与青年创新的深度融合,展开了一场思想与实践的碰撞。与会院校以基层治理为切入点,推动学生深入乡村、社区与民族地区,直面真实法律问题。例如,学生团队走进内蒙古乡镇中小学与养老机构,从护工与老人的矛盾中提炼基层治理痛点,结合田野调查形成研究报告,联动司法机关提出解决方案;在贵州丹寨等传统村落,聚焦非遗保护与建筑修缮难题,通过实地调研与政策倡导,探索法律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实践路径。这些行动不仅将课堂知识转化为社会服务,更以“真问题”驱动学术创新,助力学生从“学习者”蜕变为“探索者”。

多校打破传统法学边界,搭建跨学科对话平台:人工智能与法律的融合催生了“AI法律咨询小程序”,依托百万级裁判文书与开源数据训练,精准解答基层法律问题;财经与法治的结合则通过模拟法庭、商法工作坊等场景,探讨新公司法实施中的金融合规争议,推动理论与实务深度交织。与此同时,实战化培养模式贯穿育人全程——智慧庭审系统还原真实法庭场景,跨境争议谈判模拟项目锤炼国际视野,实务专家与学者双师同堂指导,让学生在“赛训结合”中锻造法律思维与应变能力。  

国关之声:知行合一的科研育人实践

我院学生代表谷宇丰做主题发言,系统展示我院在科研育人领域的特色举措与显著成效。  

我院以“理论与实践双轮驱动”为核心,深化校内外合作育人实效。我院与海淀区检察院共建“育才班”,学生参与检察实务调研与案件办理;与北京德和衡律师事务所共建实践基地,打造涉外法律实战平台,助力复合型法治人才培养。  

学术创新方面,我院构建“兴趣引领、跨学科融合”科研体系,设立专项基金支持国家安全、人工智能等前沿课题,通过“立项-中期-结项”全流程管理,推动学生向学术探索者转型。独创“一生一导师”制度,导师全程指导学术研究、职业规划,深度融入校园生活,形成个性化育人生态。  

涉外法治人才培养突出“四+”特色:学科交叉(法律+国际关系)、双核驱动(专业+外语)、资源协同(国内+涉外)、知行合一(理论+实践)。开设《欧盟法》《国际安全法》等课程,开展双语教学及跨境争议解决模拟项目,锻造学生全球视野与实战能力。  

团学活动以宪法日普法、模拟法庭辩论、前后辈经验交流为载体,激发创新活力。学生自主策划的“国家安全法治”书展等活动,深化知识应用,形成“以学促创、以创促研”的良性循环。  

此次论坛彰显了我院“知行合一”的育人理念,为青年学子成长为兼具家国情怀与国际竞争力的卓越法治人才注入动力。  

破壁联动:校际协同共绘法治新图景

在交流环节中,各校代表围绕“法治实践创新”展开深度对话。基层治理、跨学科融合、校际协同成为热议焦点——北京化工大学以“普法下乡”直面基层矛盾,中央民族大学借“田野调查”深挖非遗保护痛点,北京外国语大学通过“人工智能×法律”论坛探索学科交叉边界,我院则以“模拟法庭+涉外实战” 强调涉外与实践融合。 交流过程中,各校不约而同强调“破壁”与“联动”:从共建跨校案例库、成立民族地区法治联盟,到倡导常态化“微沙龙”促进跨学科交融,为“协同育人”探索新的路径。

结语:以青年之力,筑法治之基

论坛尾声,与会代表达成共识——唯有打破资源壁垒、共享实践经验,才能让青年创新真正扎根中国大地,为法治建设注入不竭动能。

此次“青创赋能”论坛为新时代法学教育创新提供了重要交流平台。促进了高校间的经验共享与合作发展,为新时代法学教育与青年创新培养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向。我院立足“知行合一”育人理念,充分展示了在校企合作、学术创新、涉外法治人才培养等领域的深耕成果。

未来,我院将继续以“青创赋能”为引领,深化与兄弟院校的开放协作,推动校际资源共享与经验互鉴,共同构建更具活力的科研育人生态。我们坚信,在理论与实践的双轮驱动下,青年学子定能肩负起新时代法治使命,以家国情怀筑基,以全球视野拓界,为法治中国建设贡献智慧与力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