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落实《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的要求,2025年5月22日上午,国际关系学院与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法院奥运村法庭涉外法治人才协同培养共建协议签约仪式暨座谈会在朝阳区人民法院奥运村法庭成功举行。双方围绕涉外法治人才培养、实践平台共建、理论与实务融合等议题展开深入交流,并正式签署合作协议,共同为“教育部涉外法治人才协同培养创新基地共建单位”揭牌,开启校际深度合作新篇章。
朝阳区人民法院党组副书记、副院长王国才,朝阳区法院副院长李丹,朝阳区法院奥运村法庭副庭长梁远、副庭长张琦、法官秦雅维、法官助理刘晏菲和国际关系学院法学院院长郝敏,法学院教师李一达,法学院辅导员、学生党支部书记赵思斯以及法学院学生代表等参加签约仪式。
一、实地参观,感受司法实践前沿
活动伊始,在朝阳区法院和奥运村法庭多名领导同志的陪同下,国际关系学院法学院代表一行实地参观了奥运村法庭的涉外民事法庭、同声传译室及外文图书室。通过现场观摩奥运村法庭法治建设场所设施、涉外法庭开庭现场、涉外流程,师生代表直观感受到司法实务的规范性与创新性,为后续深化合作奠定了实践认知基础。
二、深度座谈,共绘协同育人蓝图
座谈会上,双方就涉外法治人才培养展开深入讨论。朝阳区法院副院长、国际关系学院法学院副教授李丹作为主持人率先发言。她首先感谢朝阳区法院为其提供的挂职锻炼平台,并深情表示:“作为国关法学院的教师,同时也是一名司法实务工作者,我希望能以此次合作为契机,在奥运村法庭与国关之间架起双向桥梁——既推动学生走进法庭锤炼实战能力,也邀请法官走进校园传递实务经验。”她强调,这种“人员互动、资源共享”的模式将真正实现法学教育与司法实践的“零距离”衔接。

国际关系学院法学院院长郝敏在发言中强调,作为一所与共和国同龄的全国重点大学,国关始终秉持“小而精”“特而强”的发展理念,致力于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复合型法治人才。法学院依托“涉外法治班”在每年大一新生中优中选优,构建独立培养体系。学校本科生均有资格参加英语专四专八考试。她指出,奥运村法庭是国关正式获批教育部涉外法治人才培养创新基地后的首家签约共建单位,具有开拓性的意义,此次合作为学生提供“从课堂到法庭”的实战机遇,将有效提升学校、学院在培养实战能力方面的业务水平。

朝阳区法院党组副书记、副院长王国才表示,朝阳区法院涉外案件数量多、类型新、难度高,亟需高校智库的理论支撑。他提出“双向赋能”合作模式:一方面,国关学生可通过实习参与案件辅助工作,接触跨境争议解决、国际法查明等前沿实务;另一方面,法官团队将深度参与高校课题研究,推动司法实践与学术研究的互促共进;这一合作可谓双方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又一生动实践。奥运村法庭副庭长梁远进一步结合涉外审判中的外国法查明痛点,提出合作构想。

座谈会上,双方还就学生实习机制、法官进课堂、联合案例研讨等具体方案达成共识,就实习岗位设置、实习工作内容等细节展开务实磋商。
三、签约揭牌,开启协同育人新篇章
在与会人员的共同见证下,国际关系学院与朝阳区法院奥运村法庭正式签署《涉外法治人才协同培养创新共建协议》和《法律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框架协议书》,并为“涉外法治人才协同培养创新基地”揭牌。此次合作标志着校院双方在资源共享、人才共育、课题共研方面迈出关键一步,未来将通过常态化实习实践、专题化项目合作、定制化课程开发等举措,打造涉外法治人才培养的“产学研用”闭环。


四、聚力育人,服务国家战略需求
涉外法治人才是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的重要支撑。国际关系学院将以此次合作为契机,充分发挥外语与法学交叉学科优势,紧贴“一带一路”建设、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等国家战略需求,持续深化与实务部门的协同创新,为新时代涉外法治战线输送更多“通语言、精法律、懂规则”的高端人才。

活动最后,全体参会人员合影留念,此次共建启动仪式圆满结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