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院新闻 > 正文

讲座回顾 | 解析“体系化裁判思维”:民事诉讼的思维革新与实践路径

来源: 发布时间: 2025-10-27 点击量:
分享:

2025年10月23日上午,国际关系学院法学院特邀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法院奥运村人民法庭张琦副庭长,于教学楼323教室举办了一场主题为“民事诉讼中体系化裁判思维与方法的审视与适用”的专题讲座。讲座在我院李丹老师对张庭长及其所在法院、法庭以及讲座主题进行系统介绍后拉开帷幕。

张庭长围绕“体系化裁判思维与方法”展开系统阐述,从“现状审视—困境透视—逻辑证成—路径优化”四个维度层层推进。她指出,体系化思维方法立足于民事诉讼法的中心任务,旨在避免“一案结、多案生”的现象,契合我国法律体系法典化的趋势,强调遵循法律规范的内在逻辑,推动案件“实质性”审结,从而减轻当事人诉累、提升审判质效,真正践行“司法为民”理念。

结合司法实践中的典型案例,张庭长深入剖析了当前裁判过程中存在的现实困境,如因法官经验不足、当事人信息不全、对“实质性审结”理解偏差等导致的当事人遗漏、涉诉信访频发等问题。她阐明体系化思维在法律适用与实体审理中具有重要价值,尤其在处理复杂关联案件时,能够系统厘清审理范围,弥合法律冲突,确保裁判的一致性与完整性。

张庭长进一步探讨了体系化思维在司法实践中面临的挑战,包括法官审判经验与逻辑能力不足、程序正义与实体正义的张力、诉讼模式转型以及社会观念变迁等。她还从全局思维、模块思维、穿透思维、法益思维等角度,阐释了体系化方法的具体运用,强调审理案件需立足《民法典》整体架构,统筹各分编与特别法的规定,通过模块化思维实现精准衔接,全面识别诉讼主体与利害关系,揭示案件背后的真实法律关系。

在随后的互动环节,张庭长与同学们进行了轻松而深入的交流。她详细解答了关于法院工作环境、业务流程等方面的提问,并鼓励同学们合理规划研究生阶段的学习生活,注重跨学科知识的积累,为未来职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讲座在热烈掌声中圆满落幕。同学们纷纷表示,本次讲座内容详实、逻辑清晰,不仅深化了对民事诉讼体系化思维的理解,也为未来的学习与职业规划提供了宝贵指导。

关闭